前国足队长冯潇霆和巩汉林较上劲了。 昨天训练完,冯潇霆在个人平台与网友互动: 网友:“哥,要退役了吗?” 冯:“退了,让位给巩汉林。” 冯潇霆刚进行完大运动量训练,说退役只是调侃,让位给巩汉林更是话里带刺的回怼。
起因是巩汉林上周的吐槽:“某足球队,年收入三百万、五百万甚至上千万了,球场上没有看到他们进球,完全给中国人丢脸。” 冯潇霆这回讽刺巩汉林,话里带着“你行你上”的意思:让位给你,你来踢得了,看能不能做到不给中国人丢脸。 足球媒体人董路也是这个意思:“面对中国足球,为什么‘巩汉林们’显得比在其各自‘擅长’的领域还自信?中国足球由球盲主导舆论的时代必须终结,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。
” 意思是:外行别BB,你行你上。 必须说,足球圈针对圈外人的这种回怼,有着一种逻辑上的错位。 还是那句话,情绪与理性,根本不在一个频道。 巩汉林懂球吗?从他之前的表述,肯定不懂。
球员收入怎么来的?他不清楚,和很多吃瓜群众一样,还以为男足国脚三五百万、上千万的收入是国家发的呢。 “解散国足,别浪费纳税人的钱”,这种民间论调,每每点赞那么高,你就能知道吃瓜群众对中国足球到底了解多少。 但问题是,吃瓜群众需要了解足球专业领域的知识吗?不需要。
看个球而已,赢了喊好,输了骂娘。 骂娘是看球附带的一种权利,你踢得臭,我还不能骂两句?你还要求我必须骂得理性专业?必须骂到点子上?这种要求本身理性吗? 球迷,有权不专业,不理性,有权以不理性不专业的方式表达情绪。 巩汉林的话,就代表了这种情绪,你不能从理性专业的角度去批判。
比如网络上很火的国足“退钱哥”,为什么火,因为代表了球迷情绪。你要是从“理性专业”角度去掰扯:买了球票不意味着买下胜利,输球退票不合市场逻辑,你这句退钱是不理性的…… 那你真太二了,人家本来就没想着真退钱,只是表达个情绪而已。 2014年世界杯,英格兰队早早出局,有三狮球迷晒出自己账单:机票1200英镑、住宿2000英镑、“享受比赛”2000英镑,然后怒喷:“我刚到巴西你就被淘汰了,你对得起我吗?” 这不就是英格兰版的“退钱哥”嘛?哪个国家的球迷都有情绪表达的需要,与水平素质无关。
说起来,英格兰球迷在表达情绪时,可比中国球迷狠多了。输球后,斯特林、拉什福德等黑人球员被骂猴子,更有甚者,鲁尼老婆科琳甚至收到过死亡威胁。 说到底,情绪这种东西,本身就不带理智属性。
情绪是自然而然的先天反应,理性则需要后天的学习与修炼。后者稀少,前者才是主流。
巩汉林自己也体验过这种民间情绪的冲击。前两年他拍了个电影《如剧如戏》,被吐槽为烂片,网友连带着他一起骂:“晚节不保”、“吃相难看”、“老艺术家竟然去演这种烂片”…… 被喷之后,巩汉林没有站出来怼网友:你们不懂表演,不专业,是戏盲。
因为公众主角和观众群体,在专业性上本身就是不对等的。 清楚了这一点,我们的国脚面对民间情绪要还是不服气,非要站出来嘴硬,那结果只有一个:找骂。
2010南非世界杯,英格兰被弱旅阿尔及利亚逼平,英球迷在现场狂嘘自己的球队。鲁尼下场时忍不住讽刺了一嘴:“很高兴听到自己球迷喝倒彩,他们可真忠诚啊!” 结果如何?英格兰球迷对鲁尼骂声如潮,他不得不公开道歉:“昨晚由于对我们的表现很失望,再加上一些声音的刺激,我做出了不好的反应,我要道歉,对我所作所为带来的冒犯说声对不起。
” 这叫什么?这叫“情绪风向”,任何逆风向的反抗动作,都会被喷得体无完肤。 决定风向的唯一因素是成绩,成绩不行,就注定你要站在下风被喷。 风向一旦形成,任何反抗都是徒劳的。
地主老财批斗会,群众们义愤填膺的批斗你,你站出来“理性”反驳:“我的家业是好几代省吃俭用攒下的,我老实收租从不欺负人,还常救济贫困街坊……” 有用吗?结果会如何? 这叫逆风顶嘴,抗拒改造,你的下场只会更惨。 这种情绪风向一旦形成,就很难改变。
这么多年下来,中国男足的形象,已经和地主老财没什么区别了。只有挨斗的份儿,没有回嘴的余地。 谁让你踢得臭呢?这是原罪。 文艺界频频拿中国足球逗闷子,从牛群冯巩、黄宏赵本山,到如今的郭德纲岳云鹏,就是借着风向抖包袱,轻松省力效果好。
而在把成绩这个硬指标提上去之前,足球圈的任何反抗,都只会招来更大的嘲弄,自讨没趣。 “我们练得其实很苦”------“比分是多少?” “我们都是一身伤病”------“比分是多少?” “我们淘汰率高、吃这碗饭不容易”------“比分是多少?” 在最关键的那个问题能被满意回答之前,没有人会真正在乎,你伤不伤、痛不痛、苦不苦、累不累。 只有成绩好了,别人才会看到你的伤、痛、苦、累。成绩不行,那你一定就是不苦不累不努力,就算吴曦的体脂率练到欧洲先进球员水平的8.1%,那也没用。
对于巩汉林的言论,有几位匿名国脚在采访回应中说得很清楚: “有些东西没必要太较真,还是多从自身找问题吧。换一个角度想一想,如果中国队每次都进世界杯,亚洲杯也保持在前几名,别人还会骂吗?” “不管什么行业,做得不好,别人批评甚至骂上几句,你只能听着,因为你自己确实没做好,对吧?” 确实,别和情绪较劲,你最好的反击是拿出成绩来。所以,冯潇霆这句讽刺,实在没有必要。
2002年,中国男足冲进世界杯,逆转了民间的情绪风向,听听那一年的春晚,冯巩郭冬临的小品是怎么说的: “竹板这么一打呀,别的咱不夸,咱夸一夸,中国足球啊,他终于出线啦!” “进入世界杯,我看谁都不可怕,甭管巴西土耳其还是哥斯达黎加,咱都不服他!场场踢他个三比零,大伙说好吗!”(台下观众:好!) 听听,夸你的时候,也不太理性专业吧?那骂你的时候,你又挑什么理呢? (李普利)。
本文关键词:华体会体育官网,国足,请,做到,打不,还手,骂不,还口,华,体会
本文来源:华体会体育-www.fmyhjkj.com